我美麗的朋友,
颱風天多出的假日,我一口氣閱讀完李開復 《我修的死亡學分》,非常受益,有如警鐘!
發現腹部有二十多顆腫瘤時,我就像被正式宣判了死刑一樣。先前還期待能夠僥倖逃過厄運,一下子全部落空了,擺在眼前的,冷森森的就是死期將至,我可能只剩一百天好活。
生病之前,我獲得美國《時代雜誌》評選為影響世界百大人物之一,我意氣風發的赴美受獎,自認實至名歸、當之無愧。然而,弔詭的是,領獎回來沒幾個月,我就發現自己生病了。病中赤裸裸的暴露在病痛的風暴中,再大的影響力、再高的知名度都幫不了忙;在診療間、在病床上,我什麼都不是,就是一個隨時可能再呼吸之間頓失所有的病人。那時候,我常常怨天怨地、責怪老天爺對我不公平,我從內心深處發出呼喊:「為什麼是我? 我做錯了什麼? 這是因果報應嗎?」我是天之驕子啊! 我有能力改變世界、造福人群,老天爺應該特別眷顧我,怎麼可能會把我拋在癌症的爛泥地理,跟凡夫俗子一樣掙扎求生?
以李開復先生的知名度似乎可以不用再特別介紹,但他的確是華人的驕傲與成功的表率 :生於台灣,長於美國,歷任蘋果、微軟、Google頂尖科技公司全球副總裁等重要職務。他有許多本勵志的著作,有著華人世界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業家、青年導師、暢銷書作家等讚譽頭銜。然而這樣優秀的他,才過半百正值壯年創業要大展身手時,卻罹癌了。
過往的日子訓練我,專業人士不該在眾人面前有個人情緒起伏。我時時警醒著自己,保持專業、完美的形象。行程緊湊,我沒有時間也捨不得抽時間運動,我總是鞭策著自己,任何時刻都要發揮最大效益。我一直篤信「付出總有回報」,出差的時候吩咐秘書盡量選紅眼航班,在飛機上過夜,下了機可以立即洽公。我承諾所有員工,收到郵件十分鐘內一定回信,大半夜也一樣! 在我生病前,床頭的筆記型電腦是從不關機的,email送達的聲音一響,我立刻從床上彈起來……努力把「效率第一,永不懈怠」做為自己的標籤。
我總是努力把「拼命」當作是自己的標籤,從來不理會身體已經不斷對我發出警告;尋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,我都不當一回事,隨店吃個藥,就馬馬虎虎混過去了。睡不好,就吃安眠藥;精神不濟,就猛灌咖啡。反正工作優先、業績第一,社群網站興起,我玩出了興頭,還要求自己每天維持至少發十條微博的「紀律」。緊湊的生活確實讓我活得精彩,可是無形的壓力卻慢慢累積在身體裡面,以滴水穿石的力道,侵蝕我的健康。
從他病癒後的自白中,不難發現這樣一位人人欣羨的「鐵人」是如何倒下的,凡事皆有因果,尤其身體的疾病更是很難僥倖,這點讓許多想追求成功的人都該重新思考人生的平衡。我很感謝開復先生自省的誠實,以他過去的光環,願意承認一切是自己的問題並且追根究柢檢討自己,實在非常不容易,比如說他承認他的驕傲,以及沉迷於被粉絲簇擁的成就感中。
過去,不論做任何事情,我都會不自覺的先估算這件事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? 一場演講不到一千人就不去;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萬個粉絲,我就覺得內容發得不夠。有人發信問我創業問題,我只回覆那些有可能成功的。要不要見一個創業者? 完全取決於他的公司有多大的潛力。要見哪位記者,得看他的讀者群有多少。.......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,我的行程排得滿滿,我的時間有限,當然必須過濾掉很多次要的,沒有意義的活動。於是。我精確計算每分每秒該怎麼用在能夠發生最大化影響力的地方;我也幾乎有點偏執的把運營社交媒體當成人生目標的重點,把獲取粉絲視為志在必得的工作。
年輕的時候,我一直認為,當你離開世界時,希望這個世界如何記錄你,那就朝著這個目標前進! 所以我總會問自己:「我要怎樣的墓誌銘?」。………成為「科學家、企業家,把繁雜的技術轉換成為人人可用、人人獲益的產品」,確實是我想做,也是我做得到的;「熱心教育,通過寫作、網路、演講,幫助眾多青年學生」,也是我最有熱情,而且願意終身全力以赴的,但哪怕我只是存著一點點念頭,希望將來人們如此記得我,我的心、我的做法就都不純粹了,這就是問題之根本所在。
錢穆先生送給父親的條幅「有容德乃大,無求品自高」一直掛在我家客廳,跟隨我飄洋過海,又跟著我回到自己的家鄉;彷彿父親的耳提面命,隨時在我身邊叮嚀、提醒。但是,我居然充耳不聞,因為我打從心裡是「有求」的,最要命的是,我還自認「無求」! 我確實沒有要什麼回報,我只是喜歡被熱情的粉絲簇擁著、喜歡一打開電腦就看見蜂擁而至的回應……。所以,我做的許多事,其實是有條件的,我算計著各種成本,衡量成敗得失;我並沒有為所當為,隨緣去做我做得到、而且我想做的事。
在經歷身心皆被摧殘的痛苦治療過程時,他才明白了在癌症之前,其實人人平等,沒人可討價還價。而鬼門關前走一遭後,他重新深刻地檢視自己的人生,將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打掉重練,十七個月後他再度回到職場,但已然是一位新的李開復了,繼續以著作發揮他的影響力。他視這場原本如洪水猛獸的疾病為他人生一份大禮,由衷感恩這份偽裝的祝福(Blessing in disguise)。
學會感恩,讓我打從內心感受到和平與愛,這種愛,來自於親人、朋友間的關懷,也來自於我跟萬物、跟眾生的一體感。於是,我不再批評這個世界存在的許多缺陷,我只相信,所有的生命都在不斷學習、成長;而所有的缺陷,也都是在趨向圓滿的過程之中。就像佛教徒相信每一個人都是「未來佛」;不斷輪迴的人生,就是來學習有朝一日可以像佛一樣成為覺悟的人。這和我病中讀《與神對話》歸納的邏輯是一樣的,愛有來生,人生未必只有一次,何必只爭朝夕?
過去因為相信人生只有一次,所以要竭盡所能,「做最好的自己」,否則就失去上天堂、得永生的機會了。但生病之後,我愈來愈覺得生命之中有很多東西完全無法用科學解釋。人與人的緣分就是一例。有句話說:「寧可悲天憫人,不要憤世嫉俗。」這其實就是「感恩」的具體實踐,把人間的一切圓滿或殘缺都還諸天地,用無比的耐心,等待眾生成熟。
我則要非常感恩開復先生寫了這本書,與我分享他這重生的過程,非常受益! 我必須誠實的說,當年我經朋友推薦也是有買他所寫的書《做最好的自己》,但翻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,或許這樣太過人生勝利組式的勵志書籍太過閃亮,也或許是我自己始終無法如此有他所述的紀律,然而這本《我修的死亡學分》讓我重新看到一位活生生、有溫度、有人味的李開復,相信它的影響力將遠大於他的想像。
你若盛開,蝴蝶自來。你若精彩,天自安排。
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所願,其實不應該用「追求」,而應該用「吸引」。佛說:「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。」
「追求」,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,忽視了事物內在的微妙規律,所以常常事與願違。「吸引」則是從完善自我、奉獻自我出發,順應了天理,投其所好,因而皆大歡喜。
這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,在此推薦給囉,晚安。
Form
2015.07.13 @ 李開復說全球最頂尖醫療水準的台北
在網路上發現這隻超萌的喵星人照片,非常療癒,決定配合主題選一首歌來放:
Tears for
fears_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